中国绿色时报9月9日报道8月以来,辽宁省鞍山市的气温每天都超过30℃,可78岁的岫岩县牧牛镇忠家村果农忠景旺还和往常一样,每天一大早就到自家的山楂园里转转。老人说:“林改后,果园真正归了自己,心里有底了,现在一心一意只想把它管理好。
”这是林改给鞍山林农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造林热情高起来林改后,农民造林积极性高涨,对林地、林木舍得投入,多造林、造好林、承包造林、合作造林成为山区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自发行动。
广大林农说,以前被动造林,现在我们知道早造林、早受益、早致富。2008年,作为全省落叶松生产基地的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落叶松苗木出现脱销。
据统计,今春,鞍山市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全市总造林面积的93%以上,比林改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林业投入多起来通过开展林权配套改革,鞍山搭建了森林资源流转平台,特别是林权证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解决了林农贷款难的问题,让林农真正看到了林改带来的实惠。岫岩县的雅河剑峰山参种植基地占地面积近8000亩,林改后理顺了产权关系。
基地负责人赵旭生近3年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播种山参5000亩,投放林蛙苗1.2亿只,开展天然林经营、核桃楸果材林培育、林蛙养殖以及道路、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集种植山参、天然林经营、林下综合开发、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发展格局。经营方式活起来林改后,鞍山市各种林业专业协会、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合作林场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林业协会、合作经营组织100余家,促进了林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6月,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镇农民马国柱组建了全县首个家庭林场——常青家庭林场。
目前,他和11户股东一起拥有的合作林场林地面积超过8000亩,每年可创效益10万元以上。8名林农把林地转让给林场后,自己在林场当起了生产工人,每人年收入超过5000元。马国柱说:“林场有1000多亩公益林,打算栽上山参和黄芪;还有1000多亩荒山,打算3年内全部绿化。
”产业发展快起来2008年,鞍山市林业总产值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26%。以榛子、板栗、南果梨种植和野猪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地总面积达200万亩;以鞍山万兴隆木业蓝氏家具、鞍山中山庄田家具、台安威利邦板材、鞍山中元密度板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迅速崛起,林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0家,年产值近9亿元;以千山、青凉山、龙潭湾、大麦科、三岔河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迎来朝阳,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农民腰包鼓起来林改,不仅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和家庭财产,更为农民提供了创业平台和致富空间。
2007年,石庙子镇石棉村的40余户村民拿到林权证后,加入了山野菜协会,在林地里种植刺龙芽。全村种植刺龙芽面积由原先的100亩扩大到1000亩。刺龙芽每公斤80元的收购价格让林农每人每年增收4000元~5000元。截至目前,鞍山东部山区的林业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比林改前增加了16个百分点。
本文来源:开云|kaiyun-www.jswsjf.com